據了解,這兩天,寧波、湖州兩市分別通過國家水利部驗收,躋身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之列。
為什么是寧波和湖州,兩市在水環境方面有何特色?在水生態文明建設上又做了什么努力?有何經驗?
湖州與水
凡是有水流過的地方,就有生命和文化。管子在《水地》篇中說:“水乃萬物之本原也,詩生之宗室也。”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出:“水具有豐富的文化蘊涵和社會意義,把握文化與自然的關系是了解社會和生態系統的恢復性、創造性和適應性的必由之路”。
作為江南水鄉唯一一座以湖而得名的城市,湖州的水文化是與湖州先民的避水、防水、治水、用水、親水等活動一起相伴相生的,自古以來就以“山水清遠”、“萬橋之鄉”和“水晶宮”、“水云鄉”而名聞遐邇。太湖南岸至今仍保存相對完好的“塘浦(溇港)圩田”系統,以及由此衍生發育而成的生態農業、循環農業的典型——“桑基魚塘”和“?;滋铩保瑹o一不閃耀著先哲們“人水和諧”的理念和“水生態”“水文化”的光輝。
被列入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試點建設后,湖州將此作為“五水共治”和“全國生態文明示范先行區”的重要組成部分,把建設內容定位為保障水安全、管理水資源、保護水環境、修復水生態、弘揚水文化、改善飲用水六個方面,打造“清水入太湖、活水興百業、秀水繞千村、凈水潤萬家”之“中國清麗水鄉”的夢想也就此起航。
太嘉河、環湖河道、杭嘉湖南排工程等工程相繼實施,入湖溇港整治、農村河道清淤、全國中小河流治理重點縣、重點中小河流治理、水庫水源工程等陸續開展。
為努力架構生態型濱湖大城市,近些年湖州還精心打造“太湖、名山、古鎮、竹海、濕地、古生態”的品牌,先后開展了對運河文化、塘浦(溇港)圩田、西苕溪、?;~塘以及荻港、射中等水鄉古村落的研究,并相繼編寫和出版了《湖州市水利志》和長興、德清、安吉三縣的水利志、《對河口水庫志》等。
在城鄉規劃設計以及工程實施、建筑建造中,湖州人十分注重人水和諧的理念,并營建了一大批富有水鄉特色和美學價值的親水建筑(橋、亭、水榭、平臺)、居民、公園等,在頔塘、湖嘉申航道改造中為保護南潯雙林三姐妹橋,不惜花巨資繞道而行。“河暢、湖清、水凈、岸綠、景美……”泉涌不息的水生態文明建設聲中,一座城市的“水情懷”清晰可見。
寧波與水
寧波與水有緣。寧波以及下屬的區縣(市),每一個地區都與水有關,寧波、海曙、鎮海、寧海,自不必說,與海相關;余姚、奉化、江東、江北、鄞州無疑是依江而生;象山、北侖依港而立,慈溪則演繹著溪通四海。
早在7000年前的河姆渡,先民們就已依河而居。他們在部落生存空間中,開掘了水井,周圍用木頭圍成。這“第一口水井”就是先民的水利設施,是提高飲用水安全、質量的一個創舉。
在四明山與它山之間,有一座用條石砌筑成的上下各36級的攔河溢流壩,被稱為“它山堰”。這是中國古代甬江支流——鄞江上修建的御咸蓄淡引水灌溉樞紐工程,與國內的鄭國渠、靈渠、都江堰合稱為中國古代四大水利工程。歷經1100多年風霜雨雪和洪水沖擊,它山堰至今仍基本完好,繼續發揮阻咸、蓄淡、排澇功能。
2013年,寧波被國家水利部列為全國首批45個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之一。三年來,寧波共投入316億元,完成了18項建設任務,建成了水源地保護等10項重點示范工程項目。實現了“水凈惠民、水美親民、水韻揚民、水和安民”的水生態建設藍圖,水管理、水安全、水資源、水生態和水文化效益顯著。
從許多散落各地的古渡口、古堰壩、古橋等,再到成體系海防文化、錢湖文化、月湖文化等,由水而衍生的文化,在寧波可謂博大精深。
同時,開展實施了江河湖庫互聯互通示范工程、皎口水庫水資源保護示范工程、推進城鄉污水治理、水生態修復提升示范工程等十大重點示范工程。目前,我市城鄉一體化生態安全格局初步創建,河湖水環境質量全面提升,城鄉水污染處理能力大幅度提高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常年保持在Ⅱ類以上,重要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達71%。中心城區污率達到96%,各縣(市)污水處理率均達到90%以上。
日前,寧波海綿城市建設的經驗還得倒央視《新聞聯播》頭條點贊。寧波海綿城市建設項目多達158個,覆蓋試點區面積55%以上。治理方式上,寧波當地因地制宜,慈城古縣城以保護為主,新區方便施工,集中成片建設;老城以保護為主,哪里有問題,就優先修哪里。住建、市政、城管等多部門在一張規劃藍圖里共同規劃分步實施。
寧波市海綿辦綜合協調組組長馬家雙說,“海綿城市建設實際上就是在各要素之間要綜合施策,從而形成一個山、水、林、田、湖、城共同作用的有機體?!?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