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項新的研究表明,太空中的失重環境會影響細菌的遺傳物質,使之繁殖能力變得更強。而適應太空的細菌回到地球表面的重力環境當中后,這種優勢仍然存在。
科學家們多年來一直在研究細菌進入太空后的表現。宇航員的免疫系統在太空中會減弱,因此評估長時間飛行的感染風險是很重要的工作。此前的研究發現,太空中失重的環境可以讓細菌聚集成獨特的結構,說明太空對微生物有著獨特的影響。
在最新的研究當中,美國休斯頓大學的 Madhan Tirumalai 和同事將大腸桿菌放置在模擬失重的旋轉機器當中,并使之繁殖超過 1000 代,比此前的研究長得多。
模擬失重環境的旋轉儀器,圖像 Hammond/《腎臟生理學》
當突變的細菌離開失重環境,并和普通的大腸桿菌在同一個培養皿上生長時,前者長出的菌落是后者的三倍多。并且在繁殖超過 30 代后,這種優勢還能保持 72%。這意味著基因的突變是永久性的,而不僅僅是臨時性的調整。
研究人員分析了得到細菌的遺傳物質,發現了 16 個突變。目前還不知道這些突變是單打獨斗還是團結協作,但它們的作用很明顯——讓大腸桿菌的繁殖能力顯著提高。
一些突變與形成生物膜的能力相關,這種保護性的外膜是有組織的細菌群體,可以把內部的細菌包裹起來,讓細菌變得更強。研究中所選取的大腸桿菌是相對無害的細菌,Tirumalai 計劃用其它細菌做進一步的實驗,以評估長期太空任務的風險。
這個發現不僅提示了太空旅行中的健康風險,也警示我們對太空旅行回到地面的細菌保持警惕。但好消息是,除了標準的消毒措施,太空中沒有抗生素濫用,Tirumalai 實驗中的突變細菌與普通細菌一樣能被抗生素重挫。也就是說,人類仍然有辦法對付這些太空歸來的微生物,抗生素仍然是一道有力的防線。
空間微生物學一直是科學研究的熱點。MERCCURI 項目一直在將地球上的細菌與國際空間站上的微生物進行比較。一項 2007 年的研究表明沙門氏菌在太空中毒性變得更強了。2013 年的研究發現綠膿桿菌在太空中生長速度更快,且形成了正常重力環境中沒有的生物膜、柱子和傘蓋的結構。
盡管微生物沒有頭和腳,但重力仍然對它的生活影響巨大。養分和水進出細胞依賴擴散作用,在失重環境下,細菌形成生物膜等結構,減少了細胞的表面積,從而影響水和養分的擴散。
此外,科學家們也在研究宇航員腸道中的微生物。他們收集飛行前后和過程當中的糞便,其中一位機組人員還將與他地球上的雙胞胎兄弟做腸道菌群的比較。
有人的地方就有細菌。無論人類的步伐邁向多遠,都會攜帶細菌一同前往。空間微生物學還有很多問題等待解答,只有不斷的深入研究,才能有效控制細菌對太空任務的影響。
參考文獻 DOI:10.1038 / s41526-017-0020-1
題圖 《異星覺醒》劇照
喜歡這篇文章?去 App 商店搜 好奇心日報 ,每天看點不一樣的。